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村综改

【张蓓】以扶志、扶智推进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与实践路径

来源:《改革》 2017(12)      发布日期:2018-09-05 10:59:56      发布人:王晓琨       点击数: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精准扶贫取得决定性进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新思想、新策略和新方法,特别提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尤其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扶贫同扶智、扶志紧密结合,既是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历史选择,又是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谈到,我国深度贫困的主要成因之一是社会文明程度低,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2017年11月20日,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主要任务之一是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好贫困群众思想发动、宣传教育和情感沟通工作,激发摆脱贫困内生动力。扶志催生贫困地区人口脱贫致富的思想动力,扶智催生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行为活力。应借鉴各地区扶志、扶智推进精准扶贫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宣传舆论、乡风文明、惠民教育、技能培训、人才计划等实践路径,全面提高贫困地区人口脱贫致富的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促进我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扶志、扶智催生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

贫困地区的落后与贫困人口慵懒懈怠、不思进取、自我驱动和发展能力不足有一定的关系。“志”和“智”存在短板成为制约脱贫致富的瓶颈。“十三五”时期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既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物资解决迫切的生产生活之需,又要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思想觉悟、精神状态和文化素养,扶志、扶智并驾齐驱,催生精准扶贫的思想动力和行为活力。

(一)扶志催生精准扶贫的思想动力

扶贫先扶志,扶志即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要淡化贫困意识,形成脱贫愿望、增强脱贫信心并树立脱贫斗志,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改变贫困落后境况,坚定不移地从事生产和家乡建设,促进边远贫困地区的全面发展。

扶“志愿”描绘精准扶贫美好向往。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两个方面,真正的脱贫致富要实现精神脱贫,否则难以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要向贫困地区群众讲述党和国家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描绘党和国家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愿景与宏伟蓝图,使贫困地区群众产生情感认同与价值共振,形成对脱贫致富的美好向往,以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作为精神支柱,激发脱贫致富的勇气和勤劳实干的精神。

扶“志气”坚定精准脱贫信心。在党和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部署下,贫困地区依托特定政策支撑、资源优势和自身努力可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要引导贫困地区群众坚信扶贫攻坚战必胜,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克服自卑心理,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形成艰苦奋斗、“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扶“斗志”激发精准扶贫高昂热情。精准扶贫要摒弃不思进取的保守落后思想,鼓励贫困地区人口奋发图强,发挥对生产生活的主观能动性,勇于开拓进取。在脱贫致富过程中,要不畏困难、意志坚定、思想开放,以高昂的斗志投身到家乡脱贫致富的热潮当中。

(二)扶智催生精准扶贫的行为活力

扶贫必扶智。扶智即加强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通过教育培训等途径,帮助贫困地区人口提高文化程度、生产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使之懂技术、讲方法,为精准扶贫提供知识基础、专业技能、先锋队伍,实现脱贫致富可持续发展。

扶“智力”夯实精准扶贫知识基础。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根本手段。要大力发展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大扶贫教育资助力度,不断提高扶贫教师队伍素质能力,为贫困地区下一代健康成长创造公平的、高质量的教育机会,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面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的智力水平和文化程度,为精准扶贫夯实知识基础,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智力保障。

扶“智能”培养精准扶贫专业技能。要注重培育贫困地区人口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加工、农业产业延伸服务等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鼓励劳动就业,提高工作方式和工作效率,让贫困群众掌握脱贫致富一技之长,让其在专业岗位人尽其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提高其谋生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教育和引导贫困地区群众用自己的智能和智慧实现脱贫致富。

扶“智囊”打造精准扶贫先锋力量。扶智既要抓教育重培训,更要打造核心“领头羊”,培养扶贫骨干,实现脱贫攻坚战略目标。选派基层经验足、业务能力强的优秀年轻骨干,建好精准扶贫领导班子,制定科学的脱贫计划,深入贫困地区生产、经商一线带领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发挥智囊对精准脱贫的领航作用。

二、扶志、扶智推进精准扶贫的示范模式

扶志、扶志催生精准扶贫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行为倾向,在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程中取得了成效。我国广大贫困地区在扶志、扶智推进精准扶贫实践中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在精神文化精准扶贫、优质教育精准扶贫和科技团队精准扶贫等方面形成了先进经验和示范模式,充分体现了扶志、扶智推进精准扶贫的精准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走精神文化精准扶贫之路

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全面推进脱贫攻坚扶贫扶志工作,在“举办文艺演出、精神扶贫、典型引领、文化扶智、道德教育和新闻宣传”等方面狠下功夫。一方面,开展精神文化扶贫宣传。宁强县深入18个镇举办“扶贫先扶志脱贫奔小康”脱贫攻坚专场文艺演出,树立正确的脱贫致富宣传导向;成立乡贤文化促进会,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开展道德评议活动,培育先进典型,提高全县党员干部思想认识。另一方面,举办精神文化扶贫活动。借助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和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数字农家书屋和流动文化服务车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提供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开展“文明家庭”、“星级脱贫户”等评选活动,举办“百姓宣讲团”、“乡风文明一条街”、“善行义举榜”、“家风家规家训”等主题活动,选树脱贫典型。此外,组织骨干记者和通讯员挖掘脱贫致富新闻素材、发现先进事迹,树立楷模,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增强贫困群众归属感与认同感。

(二)走优质教育精准扶贫之路

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甘肃省宁静县全力推进教育扶贫工作,探索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职中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全方位教育精准脱贫之路。在学前教育方面,实现了贫困村幼儿园全面覆盖,采取集中加工、分点配送的早午餐供应模式,开展幼教培训,规范保教行为。加强优质学前教育,解放农村劳动力,为脱贫致富提供了社会服务保障。在义务教育方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改造提升工程、教育装备配置工程,全面改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目前,全县184所小学、34所初中教学设施设备全部达标。在高中职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成立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将教育资助政策和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深度融合,构建了贫困户学生精准资助体系,推行免补学杂费、助学资金、助学贷款等普惠性政策,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在职业教育方面,深化校校联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产教融合,整合各类项目培训资源,每年开展劳务品牌项目、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农村实用技术等培训6000多人次。静宁县职教中心围绕苹果、建筑两大富民产业设置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和工程施工、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等建筑类专业,每年为果品和建筑产业输送合格毕业生300人以上,培训果农和建筑从业人员1.2万多人次,实现了以优质教育带动产业发展、家庭脱贫和百姓富裕。

(三)走科技团队精准扶贫之路

陕西省榆林市践行扶贫先扶智,发挥科技专家团队在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智力扶贫与产业扶贫有机融合。2016年以来,选派科技突出贡献人才、高层次人才520人组建16支精准扶贫“专家团队”,针对全市50个脱贫示范村、2000户脱贫示范户开展“一对一”精准科技帮扶,培训农技人员累计2376人次,培训贫困户多达18317人次。科技专家团队在脱贫攻坚一线作战,以“扶智”推“扶贫”。一方面,科技专家团队结合各县各村的资源基础和产业特色,组建如中药材流动专家工作站、山地苹果流动专家工作站等农业、教育、卫生等7个行业、16个流动专家工作站,其中,农业系统流动专家工作站深入10个贫困乡镇、46个村落,对18个涉农企业及农业示范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和建设规划,对500名县乡技术人员及贫困农民进行甜瓜栽培技术培训、绿豆覆膜栽培技术培训等,引导贫困户实现持续增收。此外,建立了20公顷旱地马铃薯机械化示范基地,参加示范田种植的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另一方面,帮扶贫困户转型为技术工人。科技专家团队以“现代农业园区+农户”模式,带动当地贫困户增收。例如,榆林市200家农业企业、合作社的特色农产品在科技专家团队指导下借助电商平台和自建网售平台销往全国,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帮助贫困户稳步增收。

三、扶志、扶智推进精准扶贫的实践路径

落实扶志、扶智推进精准扶贫急需解放思想、统筹兼顾,与时俱进。为此,必须调动政府、社会组织、媒体和群众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加大资金投入,推动体制创新,实施贫困地区宣传舆论工程、贫困地区乡风文明工程、贫困地区惠民教育工程、贫困地区技能培训工程和贫困地区人才计划工程。

(一)实施贫困地区宣传舆论工程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脱贫攻坚宣传传播工作,大力宣传我国扶贫攻坚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加深贫困地区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刻理解,引起贫困地区群众情感共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和脱贫致富坚定信念。一是坚持正确媒体舆论导向,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和新媒体全面准确解读党和政府扶贫脱贫战略举措,生动报道各地区各部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积极实践和典型案例。二是加强扶贫荣誉激励,表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杰出贡献的地区、团体和个人,树立楷模标兵,激发士气。三是加强国际宣传传播,展示中国扶贫脱贫伟大故事,宣扬中国扶贫脱贫成绩和先进理念。

(二)实施贫困地区乡风文明工程

着力对贫困地区群众进行思想发动、感情沟通,精准满足贫困群众精神需求,坚定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加强人文关怀,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激活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一是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振奋贫困乡村广大干部群众脱贫的精神。二是倡导贫困乡村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建立村级文化中心,丰富文娱体育活动,创建贫困地区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摒弃封建陋习和落后风俗,提升乡村文明程度。三是增加资金投入保护和开发贫困乡村文化资源,利用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资源,鼓励文化单位、文艺工作者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为贫困地区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实施贫困地区惠民教育工程

扶智脱贫要保障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子女获得充足的教育机会、教育资源和教育资助,实现扶贫教育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贫困人口智力水平和综合素质。首先,推行贫困地区教育资助补贴计划,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保障政策、高中教育学费减免政策、奖学金和助学金政策、贫困家庭高中毕业生暂缓就业生活补贴政策、贫困地区学生就读重点高校保障政策等。其次,推行贫困地区教育设施建设计划,加大中央和省级扶贫教育资金支持范围和支持力度,增加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布点,加强贫困地区中小学校园环境、课室、教学硬件和软件、宿舍和食堂等基础设施建设。再次,推行贫困地区特殊教育和远程教育计划,实现扶贫教育机会均等化和形式多样化。最后,加强贫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落实贫困乡村教师特岗计划、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教师荣誉制度和教师安居工程等。

(四)实施贫困地区技能培训工程

加大贫困地区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投入,提高贫困群众职业技能培训精准性。一是在贫困地区建立劳务培训基地,开展定向培训,重点培训当地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一线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通过产业经济持续发展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二是加强贫困地区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人才培训,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有效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扶持贫困地区专业技术人员返乡创业,从根本上提升摆脱贫困所需要的实际能力。三是加大贫困地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贫困地区农技成果转化,推行科技特派员精准帮扶制度,推动贫困地区科技精准脱贫。

(五)实施贫困地区人才计划工程

发挥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领航和支撑作用,创新贫困地区人才支持计划。一方面,因地制宜建立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全方位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复合型脱贫人才梯队,精准覆盖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另一方面,推进人事制度改革,通过薪酬奖励制度、绩效考评制度、职称评聘制度对扎根扶贫脱贫基层的优秀人才给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破格提升勤劳致富带头人示范等机制,鼓励贫困地区扶贫人才贡献自身力量,发挥扶志、扶智对贫困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升作用。

 

作者简介:张蓓,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版权所有:山西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院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坞城路92号 邮政编码:030006 联系电话:0351-701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