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本院动态|苏昕 刘帅婕:高平市乡村振兴调研散记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9-03 10:59:56      发布人:       

高平市乡村振兴调研散记

引言

高平市,作为山西省晋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次调研聚焦高平市的数字乡村建设,针对高平市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抢抓数字时代机遇,以数字乡村建设为突破口,全方位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现状、成效及未来规划进行深入调研与了解。本次调研在高平市大数据中心周波主任的全力支持下,对数字乡村中枢平台进行参观调研,由周主任牵头与组织部、农业农村局等重要单位开展座谈会,并在农业农村局郭晨明主任与推广中心李培文主任的陪同下进行了四个典型村庄——釜山村、苏庄村、铁炉村和沟北村的实地观摩,分别探索了它们各自独特的乡村振兴模式。以下是对高平市大数据中心以及四个村庄数字乡村建设具体模式的详细调研散记。

高平市大数据中心

高平市作为首批国家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县,自2020年以来,明确提出了“1233”工作思路,即全力打造一个数字乡村指挥中心,倾力提供基础功能和信息综合两块服务,着力构建基础设施、标准规范和网络安全三大体系,致力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现代农业、乡村治理”三类应用。这一思路为高平市数字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

周波主任详细介绍高平市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与成效:第一,基础设施建设:高平市加快推进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15个乡镇(街道)、304个行政村有线电视光缆、光纤宽带和4G网络的全覆盖,并累计建成302座5G基站,重点公共场所5G网络全覆盖。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二,智慧农业与农村电商:高平市成功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加快构建电子商务服务和电商人才培训体系。通过建设“太行优选”电商平台,实现高平大黄梨、红薯等特色农产品的网上销售。同时,推广智能农业设施,如虫情、土壤、气象监测设备等,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推动了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第三,智慧医疗与政务服务:高平市积极探索“5G+智慧医疗”建设,通过云端会诊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增强患者信任感和满意度。同时,利用“高效办”政务服务APP等信息化手段,推动乡村便民服务事项全程网上办理,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这些服务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第四,乡村治理数字化:高平市深化“一张网格管治理”模式,科学划分网格并配备网格员,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乡村治理流程的数据化、可视化。同时,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安装视频监控点覆盖全市重要区域。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乡村精细化治理水平,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奠定了基础。第五,典型示范与经验推广:高平市南城街街道北陈村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示范村,率先开发建设“数字乡村”云平台,融合云计算、大数据、5G等技术,实现乡村治理与公共服务的数字化覆盖。这一平台的推广运用,不仅提高了村干部的办事效率,还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高平市及时总结和推广这些典型经验,带动了全市数字乡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针对高平市数字乡村未来发展,周波主任表示高平市将继续深化数字乡村建设,以信息化驱动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方面,将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资源集成共享,提升农村网络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和涉农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另一方面,将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农村电商、智慧医疗和政务服务等领域的发展,打造一批示范性强、带动性广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同时,高平市还将注重培养既懂农业农村、又懂数字技术的实用型人才,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高平市将不断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组织部人才引进战略

“推动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必须着力建强农村干部队伍,大力推动各类技能人才、致富能手向农村流动集聚。”组织部冯科长向我们具体介绍了高平市为推动数字乡村背景下人才振兴的多项举措。高平市组织部用足回引、培育、激励三个手段,加快推动人才聚起来、活起来、用起来。一要打造人才洼地。坚持人才引进向产业突出村倾斜,坚决调整撤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力不实的干部,“下深水”摸排致富能手、种养大户、产业带头人、科技示范户等“能人”返乡创业,抓住“12大基地”建设契机加大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力度。二是聚焦“三去三来”推行“村干互挂”交流,通过村级与乡镇“上挂”、强村与弱村“平挂”,让干部在交流中拓展视野、在一线锤炼能力。三要突出示范带动。用好考核指标,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选树一批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示范村,加大资金倾斜、政策扶持力度:建立落实“基本报酬+绩效报酬+集体经济发展增收奖励”的村干部薪酬激励机制。通过采取一系列“真金白银”实招,真正让干得好的得实惠,形成“以奖促干、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四是聚焦人才成长“全周期”,锻造振兴“生力军”。通过强化顶层设计、细化管理制度、优化成长环境,创新探索“导师”帮带老带新、“跨乡”挂职强带弱、“田间”实训脚带泥、考评鉴定制带压等多种人才培育、发展机制。

农业农村局

农业农村局从专业化、技术化、精细化角度,详细介绍了数字农业在高平黄梨、红薯等农产品生产中的具体云数据库中,并分析了当前数字农业在实际生产中所遇到的技术壁垒亟待攻克,同时强调了农业生产的专业性与人才短缺之间的深刻矛盾,引发了我们深入的思考。参会人员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群策群建。

釜山村伯方村的村企共建模式

釜山村紧邻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依山傍水,生态宜居,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釜山村抢抓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契机,依托“绿水青山、红色工业、古建筑群”等特色资源,探索了村企共建模式。釜山村与长平煤矿、高平农投等企业深度合作,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和管理共治,实现了“煤转旅”“黑转绿”的产业转型。村党支部抓住“百村百院”特色小镇先行村建设契机,实施了“路、景、村、业”一体化工程,打造了田园综合体新业态。在村企共建模式下,釜山村不仅完善了基础设施,改善了人居环境,还推动了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的发展。2021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40余万元,展现了村企合作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

伯方村紧扣“礼遇伯方”主题,深挖文化资源禀赋,拓宽产业富民路径,全力打造“高平有礼·礼遇伯方”文化名片。村里修缮了古建筑,建起了廉政教育基地、毕振姬廉政文化长廊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同时,伯方村还大力发展“黄梨+蔬菜”特色产业,推动农业观光、农事体验、黄梨采摘、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乡村旅游新业态。高平市伯方村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其在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苏庄村的古村活化模式

苏庄村拥有丰富的古院落资源,但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2020年,苏庄村党总支抢抓“康养山西 夏养山西”发展机遇,通过“文旅+康养”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古村院落的活化升级。苏庄村将传统的“八礼四节”等民俗文化植入旅游业态,打造了“传统婚庆体验馆、明清古建博览馆、民俗文化展演馆、特色民宿庄园”等高平“会客厅”。同时,与省演艺集团合作,推出了国内首部庭院沉浸式体验剧《小二黑结婚》,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通过村企合作和联农带农机制,苏庄村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还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景区运营两年多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000元增加到1.2万元,村集体收入也翻了一番,真正实现了乡村振兴的共赢局面。

铁炉村的支部领办模式

铁炉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通过支部领办模式,发展特色农产品,实现了集体经济的快速增长。10年前,铁炉村党支部整合资金,领办铁炉贡梨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梨产业。在党支部的引领下,铁炉村推广了果园生草技术、光波诱控等防控技术,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升了果品质量。同时,建设了黄梨深加工厂房,研发了梨脯、梨片、梨膏等系列梨产品,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目前,铁炉村的梨产业已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还壮大了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沟北村的资源整合模式

沟北村,隶属于东城街街道,毗邻炎帝大道,全村共154户、450人,拥有193亩耕地。近年来,沟北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以乡村景区化为目标,通过资源整合模式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沟北村充分利用其独特的旧村资源和区位优势,决定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多次党员、村民代表大会的激烈讨论,最终确定了“党员群众出房出地、乡村两级出谋出策、社会资本出钱出力”的发展路径。村党支部成立了高平市寻梦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村集体和全体村民以土地和房屋入股,占股48%,吸引了多家社会资本参与,共同打造了“寻梦小镇”乡村旅游项目。项目总投资超过8000万元,完成了旧村房屋修缮、整村夜景装点、基础设施改善等一系列工程。2018年国庆节,“寻梦小镇”正式开园,迅速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村”,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沟北村的经验表明,通过资源整合和党建引领,可以有效盘活闲置资源,实现乡村振兴。

结语

高平市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展现了其作为山西省农业大市在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作为。高平市通过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如网络覆盖和信息平台建设,为数字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积极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数字化管理,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此外,高平市还大力发展农村电商,通过政策扶持和培训引导,激发了农村电商的发展活力。在数字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方面,高平市建立了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基础设施、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维度,确保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通过实证分析,高平市数字乡村建设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社会治理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成果。釜山村、苏庄村和铁炉村和沟北村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分别探索了资源整合、村企共建、古村活化和支部领办等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模式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收益,还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高平市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最后,非常感谢高平市大数据中心的周波主任与农业农村局的郭主任对我们调研工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两位主任不仅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料和深入的行业见解,还亲自陪同我们进行实地考察,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实际情况。他们的专业精神和协作态度,对我们的调研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再次对两位主任的悉心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版权所有:山西大学社会哲学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坞城路92号 邮政编码:030006 联系电话:0351-701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