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日期:2024-10-23 10:59:56 发布人:吴奥博 魏铭乐
我院第三期学术午餐会成功举办
在当前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为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字技术对产业发展、政治实践造成的影响,提升学术写作水平,促进理论成果产出,10月16日中午,我院第三期学术午餐会在博闻楼212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期学术午餐会报告主题为“数字时代下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形态”,我院博士常江、张晨蔚及硕士李妍作了相关主题报告。我院原超副教授及20余名学生参与了本次学术交流活动。
常江博士在其报告中深入探讨了网上群众路线在数字时代下如何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形态。他指出,网上群众路线通过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运行结构,实现了民意的广泛汇集与有效反馈。常江博士进一步阐述了网上群众路线在优化路径上的三个关键点:制度保障机制的健全、技术支撑水平的提升以及民主参与范围的扩大。常江博士在写作过程中的困惑主要在于不知道应当如何对于抽象概念进行分析和理解,进而构建一个能够融合所选案例的、清晰的逻辑思维框架。
张晨蔚博士则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在乡村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作用。她提出,新质生产力以数字驱动为核心,通过优化产业基础配置、提升产业管理效率以及激活区域数字经济,促进组织整合与生产资料的盘活,最终实现了品牌的构建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张晨蔚认为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困惑主要集中于所探讨问题与案例融合总是不够紧密。
李妍硕士聚焦于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以太原市刘家堡村为例,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如何通过技术革新、要素流通、产业发展三大角度,推动乡村振兴和缩小城乡差距。她希望通过对新质生产力的深入研究,为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更多的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李妍与同学们交流的主要困惑在于如何将机制建构更清晰地体现在文本中,以及如何更贴切地运用理论框架。
在学术探讨环节,原超副教授对三位主讲人的报告进行了深入点评。他指出,研究应聚焦于真实的问题,避免过于宏观或抽象的概念,同时强调了理论框架与实践案例的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原超副教授建议研究应从“小切口”进入,反映“大问题”,避免过于空泛的论述,并在论文写作中尝试构建由问题的提出、综述分析框架、个案呈现、比较分析以及结论与讨论组成的完整逻辑链条。原超副教授还提到,当前学术界对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尚处于初步阶段,许多研究还在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内涵和特征。他建议,研究者应该更加关注新质生产力在特定领域和案例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具体的实践路径来推动产业融合和社会发展。
针对各位主讲人的困惑,原超副教授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是保证机制建构的清晰性。在撰写论文时,同学们应确保机制建构的逻辑清晰,避免概念的混淆和重叠,也可以通过构建清晰的分析框架,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之更易于理解和应用。其次是保证理论框架的贴切性。理论框架应与研究问题紧密相关,避免生搬硬套。同学们应深入理解理论的核心观点,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最后是充分融合问题与案例。在研究中,具体的案例是用来展示理论应用和实践效果的,不能为了某些“出彩”的理论去进行案例的生搬硬套。贴合的案例不仅能够增强论文的说服力,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研究内容。
本次学术午餐会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与会师生均表示,通过本次活动,不仅对数字时代下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与民主实践形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如何在学术研究中构建清晰的理论逻辑框架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未来,我院将继续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以推动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融合,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