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城乡要闻

乡村要闻|张玉宏:聚焦两业并举 夯实增收基础 不断完善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长效机制

来源:      发布日期:2022-10-18 10:59:56      发布人:       

1.jpg

“十三五”期间,搬迁建档立卡脱贫人口36.2万,同步搬迁11万人,建设集中安置区1122个。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山西都专程考察了搬迁安置点,国务院先后四次表彰激励。“十四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易地搬迁后扶工作,省委书记、省长亲自上手,高位推动、持续发力,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可融入、逐步能致富。

一、构建搬迁后扶硬支撑

省委、省政府牢记领袖嘱托,把集中安置区作为巩固成果的重点区域、搬迁群众作为防止返贫的重点群体,全力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扭住产业就业这个重点。将安置区1090个发展项目优先纳入衔接乡村振兴项目库,800人以上安置区配套产业园区430个,800人以下配套车间工坊519个,50%以上就业岗位优先安排搬迁劳动力,通过订单生产、生产托管、产品代销、保价收购等方式,多渠道带动增收。深入开展外出务工输送、就地就近安置、帮扶车间吸纳、公益岗位援助、自主创业扶持、技能培训提升“六个一批”就业帮扶行动,送岗稳岗拓岗30.4万个、培训11.8万人次,实现有劳动能力搬迁家庭就业帮扶的全覆盖。

抓住权益保障这个焦点。压实属地责任,厘清工作边界,迁出地保障土地承包、集体收益、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光伏收益,迁入地保障政治权利、知情参与、户籍转移、低保养老、就医就学,行业部门保障政策落实,变化供给渠道、不变权益保障,稳定搬迁群众心理预期。

攻坚群众增收这个难点。23个部门联合出台交通补贴、稳岗补助、岗前培训、吸纳就业奖补等就业帮扶优惠政策,积极应对疫情影响。用好旧村土地资源,通过土地流转与生产托管,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规范光伏收益分配,201个安置区每年增加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规范设置公益岗位1.4万个。

打通社区治理这个堵点。1122个集中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全覆盖。依托836个“一站式”公共服务中心、725支驻点工作队、3642名社区干部,实现就业帮扶、权益保障、养老衔接、信访调解、应急管理、志愿服务“六个到位”。强化网格化管理,发挥原村“两委”主干作用,形成街道、社区居委会、网格长、楼长、单元长五级社区治理体系,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解决搬迁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二、筑牢搬迁后扶硬载体

把就业帮扶车间作为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的重要载体,以小车间撬动大产业,今年实现帮扶车间数量、吸纳脱贫劳动力人数、务工就业工资“三个增长”。全省现有就业帮扶车间1764个,就业总人数7.21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2.73万人。

抓主体促进吸纳就业。将用工在1000人以上,吸纳脱贫户、监测户劳动力比例达到职工总数30%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从事集贸市场、冷链物流等生产经营主体认定为帮扶车间。将帮扶车间吸纳脱贫户、监测户、搬迁户劳动力门槛由10人降低到5人,促进更多市场主体带动脱贫劳动力就业增收。

抓政策促进纾困解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助由每人1200元提高至1500元,按照吸纳脱贫劳动力人数分别给予5-25万元阶梯式奖补,岗前培训每人补贴1000元。对帮扶车间购买设备等生产性投资给予贷款贴息,落实水电补贴、用地保障等优惠政策。

抓补贴促进稳岗增收。签订半年以上劳动合同的脱贫劳动力每人给予1200元稳岗补助,因岗前培训、疫情影响、订单调整等原因造成收入减少的,县级财政按照当地月工资最低标准的50%予以补贴。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基本保险费用补贴。

抓管理促进规范发展。坚持月调度、月监测动态管理,每半年实地核查。对停止生产经营超过3个月,或带动就业持续6个月以上达不到认定标准的,取消就业帮扶车间称号及相应扶持政策。考核评估等次“好”的在资金分配、项目安排、评优评先时给予倾斜,规模性风险较大、带动就业不明显的约谈提醒、挂牌整改。

三、强化搬迁后扶硬保障

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创新工作机制,落细政策举措,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完善产业就业保障机制。提升产业带动能力,产业发展项目优先纳入项目库、优先安排衔接资金、优先保障用地,优先发展景观农业、文化休闲、健康养生等新业态,让搬迁群众持续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享受红利。建立就业帮扶监测信息平台,省级统一调度、定期通报,83个项目县动态监测、实时更新、每季研判,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动态保障就业岗位,让外出务工的能稳岗就业,留在当地的有就业门路。

建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机制。明确“五有六便利”标准,基础设施有供排水管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供气供暖设施、生产用电设备和5G网络,公共服务实现生活购物、上学入托、就医报销、养老保障、物业维修、红白理事便利。

创新社区治理社会融入提升机制。完善社区治理机制,健全迁入迁出地双向对接机制,解决管理“两张皮”、办事“两头跑”的问题。扎实开展搬迁安置区就业帮扶好、产业带动好、社区治理好、权益保障好、融入环境好“五好社区”创建活动,社区自评申报、县级审查推荐、市级审核确认、省级备案挂牌,力争“十四五”末全部建成美丽宜居安置区。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把集中安置区和搬迁群众作为防止规模性返贫的重点区域、特殊群体,建立以驻点工作队为基础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体系,常态化入户排查、精准化监测帮扶,夯实筑牢防返贫底线。

来源:山西省乡村振兴局


版权所有:山西大学社会哲学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坞城路92号 邮政编码:030006 联系电话:0351-701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