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日期:2022-11-12 10:59:56 发布人:
山西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易地扶贫搬迁后扶作为工作重点,坚持高位推动、精准发力,确保1122个集中安置社区的36.2万搬迁脱贫群众稳得住、有就业、可融入、能致富。
一、强化“硬”支撑
抓产业发展。将安置区1090个发展项目优先纳入衔接乡村振兴项目库,800人以上安置区配套产业园区430个,800人以下配套车间工坊519个,50%以上就业岗位优先安排搬迁劳动力,通过订单生产、生产托管、产品代销、保价收购等方式,多渠道带动增收。深入开展外出务工输送、就地就近安置、帮扶车间吸纳、公益岗位援助、自主创业扶持、技能培训提升“六个一批”就业帮扶行动,送岗稳岗拓岗30.4万个、培训11.8万人次,实现有劳动能力搬迁家庭就业帮扶全覆盖。抓权益保障。压实属地责任,厘清工作边界,迁出地保障土地承包、集体收益、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光伏收益,迁入地保障政治权利、知情参与、户籍转移、低保养老、就医就学,行业部门保障政策落实,变化供给渠道、不变权益保障,稳定搬迁群众心理预期。抓群众增收。省级23个部门积极应对疫情影响,联合出台就业帮扶优惠政策。用好旧村土地资源,通过土地流转与生产托管,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规范光伏收益分配,201个安置区每年增加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规范设置公益性岗位1.4万个。抓社区治理。1122个集中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全覆盖。依托836个“一站式”公共服务中心、725支驻点工作队、3642名社区干部,实现就业帮扶、权益保障、养老衔接、信访调解、应急管理、志愿服务“六个到位”。强化网格化管理,发挥原村“两委”主干作用,形成街道、社区居委会、网格长、楼长、单元长五级社区治理体系,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解决搬迁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二、用好“硬”载体
推动市场主体扩容。将用工在1000人以上,吸纳脱贫户、监测户劳动力比例达到职工总数30%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从事集贸市场、冷链物流等生产经营主体认定为帮扶车间。将帮扶车间吸纳脱贫户、监测户、搬迁户劳动力门槛由10人降低到5人,促进更多市场主体带动脱贫劳动力就业增收。推动奖补政策落地。对企业一次性吸纳就业补助由每人1200元提高至1500元,按照吸纳脱贫劳动力人数分别给予5—25万元阶梯式奖补,岗前培训每人补贴1000元。对帮扶车间购买设备等生产性投资给予贷款贴息,落实水电补贴、用地保障等优惠政策。签订半年以上劳动合同的脱贫劳动力给予每人1200元稳岗补助,因岗前培训、疫情影响、订单调整等原因造成收入减少的,县级财政按照当地月工资最低标准的50%予以补贴。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基本保险费用补贴。推动管理严格规范。坚持月调度、月监测动态管理,每半年实地核查。对停止生产经营超过3个月,或带动就业持续6个月以上达不到认定标准的,取消就业帮扶车间称号及相应扶持政策。考核等次“好”的帮扶车间在资金分配、项目安排、评优评先时给予倾斜,规模性风险较大、带动就业不明显的约谈提醒、挂牌整改。
三、健全“硬”机制
健全产业就业保障机制。提升产业带动能力,产业发展项目优先纳入项目库、优先安排衔接资金、优先保障用地,优先发展景观农业、文化休闲、健康养生等新业态,让搬迁群众持续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享受红利。建立就业帮扶监测信息平台,省级统一调度、定期通报,83个项目县动态监测、实时更新、每季研判,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动态保障就业岗位,让外出务工的能稳岗就业,留在当地的有就业门路。健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机制。明确“五有六便利”标准,基础设施有供排水管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供气供暖设施、生产用电设备和5G网络,公共服务实现生活购物、上学入托、就医报销、养老保障、物业维修、红白理事便利。健全社区治理社会融入提升机制。完善社区治理机制,健全迁入迁出地双向对接机制,解决管理“两张皮”、办事“两头跑”的问题。扎实开展搬迁安置区就业帮扶好、产业带动好、社区治理好、权益保障好、融入环境好“五好社区”创建活动,力争“十四五”期间全部建成美丽宜居安置区。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把集中安置区和搬迁群众作为防止规模性返贫的重点区域、特殊群体,建立以驻点工作队为基础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体系,常态化入户排查、精准化监测帮扶,夯实筑牢防返贫底线。
来源:山西省乡村振兴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