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城乡要闻

激活生产要素,让蕉岭农综改革更出彩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日期:2018-12-26 10:59:56      发布人:       点击数:

土地从小、散、乱变成集中、规整,从无人问津到农企纷纷进驻,农民从固守一亩三分地到成为穿梭在各个园区的“上班族”,各大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喜人的变化都在蕉岭悄悄发生着。

40年前,蕉岭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城,40年后的今天,它已经成为世界长寿乡、全国深呼吸小城,多项全国、省试点落户于此,改革让这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生活因改革而越来越好。

从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单位”起,蕉岭县坚持尊重基层干部群众主体地位、首创精神,积极发挥农村综合改革在统筹协调、创新机制、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探索出一条农综改革的蕉岭“路径”,交出了一份关注度和认可度极高的“出彩答卷”。

探索机制创新

从“土里刨食”到“以地生金”

“敢于‘吃螃蟹’,才能获得发展大机遇!”说这句话的人是长潭镇科诚农场场主林干松。耕耘大米产业十年来,从几十亩的“小打小闹”到上千亩的水稻种植基地,林干松实现了从普通农民到新农人的身份转变,成为当地农业现代化的引领者。

“蕉岭是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单位和广东省农村普惠金融试点县,因为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让我可以集约利用更多的土地,用土地抵押贷款购买农机等现代化设备,才有今天的规模。”林干松感慨道。

蕉岭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土地确权,出台了广东首部农村土地流转办法,建立了广东首个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打造了县、镇、村三级产权交易平台,将“沉睡”的土地资源唤醒,给广大农民创造了财富和机遇。据统计,截至12月5日,蕉岭土地流转114笔,涉及面积约12518.93亩,金额约3722.55万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登记451笔,面积2422.38亩,发放贷款17614.67万元。

通过在全县范围内鼓励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形式,蕉岭培育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单一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据统计,全县有家庭农场20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20家,农业龙头企业45家。

从“土里刨食”到“以地生金”,由“地”出发,却不止于“地”。在改革的路上,蕉岭勇于实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针对农村集体产权归属不清、流转不畅以及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问题,蕉岭通过机制创新集约到更多的土地,有效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

走进广福镇广育村的主村道,便能看到一大块田地正在平整,村支书黄忠铎介绍,这里将会摆上黑木耳的菌包,游客过来可以观赏和采摘,“这是我们村致富的希望”!

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广育村找到了一条适合本村的路径——种植黑木耳。黑木耳产业园占地总面积15亩,是由广育村“两委”利用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和产业帮扶资金投资兴建,总投资额约500万元。据了解,产业园第一年将给村集体20万元分红,以后逐年增加,并推动周边群众发展种植黑木耳500亩,每亩增收4000元,同时带动周边100人在基地就业。

作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蕉岭已全面完成清产核资,摸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底;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工作已基本完成,出台了《蕉岭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指导意见》,明确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归属。目前,蕉岭县正积极探索农村股权量化,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探索符合村庄实际和群众意愿的股权设置方式,加强对股权量化试点村庄的细化指导。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陈军亚认为,蕉岭的此项改革和发展同步推进,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后,能够突破农村集体资产“共有不空有”的难题,变资产为资源,引进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创新资产管理模式是另一个亮点,实现了村级资产、片区资产两级配股,两级管理”。

生产要素改革

多措并举“唤醒”闲置资源资产

得益于基础性工作取得的扎实成效,在三圳镇的九岭村、芳心村、招福村等,村民们将田地流转给企业,每年可以得到一笔租金,同时还能在基地打工,实现了在家门口务工,一位村民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一年下来,可增加收入近18000元,比种粮好多了。”

三圳镇党委书记张艳辉表示,村民将土地通过抵押参股等方式在市场中流转起来,实现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大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培育农业新业态,带动农业增效、农民致富、农村发展稳定”。

蕉岭在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五个主体村率先开展“三变”改革试点,通过发展农业、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引导集体和农户将闲置资源资产以及闲散资金,在清晰产权基础上作价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应股份在集体和村民之间合理分配,使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拥有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法人经济实体的股权,按股权比例获得收益,从而盘活农村分散闲置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蕉岭全县都积极探索股份合作社制度,推动“三变改革”,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扎实推进“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推动“一户一就业”行动,搭建多元化扶贫模式,探索“企业+经济联社+合作社+农户”生产体系、“企业+品牌+基地”经营体系,引导企业、村集体、贫困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脱贫攻坚的产业支柱。

每逢节假日,三圳的九岭村、芳心村便会成为“网红”打卡点,人们组团到这里体验田园生活,采摘生态葡萄、瓜果蔬菜、富硒木耳等,玩得不亦乐乎。据了解,三圳立足自然生态资源,打造农旅融合田园综合体,通过牵线搭桥农业企业和旅行社,推动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使“乡村游”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重要方式。

郑伟铭是三圳镇芳心村的村民,今年7月加入了村里的劳务合作社,“按照每个社员的技能、经验不同,合作社里分为建筑施工、卫生保洁、农业生产等领域。”郑伟铭说,由于种植瓜果蔬菜有季节性,加入合作社上班更有保障了,“一个园忙完了就可以去另一个园,收入肯定会比之前多!有了劳务合作社这个平台,想务工再也不怕没出路了。”

“我们将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有效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增加了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张艳辉介绍,三圳九岭村通过房屋入股,打造民宿、培训学院、膳食坊,开发精品游线,2017年九岭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159元,同比增长17.8%。

蕉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后,吸引了大量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回流”,各类经营主体利用流转的土地发展休闲农业,将闲置的房屋改造为农家乐、民宿,开发精品游线,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据统计,2017年全县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54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13.3亿元,与改革前相比(2014年)增长80.1%、86.8%。

共建共治共享

以党组织为核心培育村民理事会

走进九岭村吉塘片的休闲公园,精心打理的绿树红花与周围古朴的建筑互相映衬,宽阔的草地上孩童们在嬉戏打闹,旁边的鱼塘装上了栏杆,防止孩子们失足跌落。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杂草丛生的闲置空地?

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通过村民理事会的奔走倡议,乡贤和村民的热心捐款,把这里修葺一新,变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该片区的村民理事会理事长徐勇贤说,他们收集和发现村民想要改变村庄面貌的各种诉求,然后通过各种方式筹集资金,“近年来村庄的道路更通畅了,影响村貌的旧屋也拆了,各项建设都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因此实施起来事半功倍”。

以前,“干部干、群众看”“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在乡村建设中时有发生。如何激发群众振兴乡村的内生动力?蕉岭重点从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入手,以村级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培育村民理事会,通过召开村民协商议事会,让村民充分参与事务的决策、管理,激活农村发展活力。

蕉岭县制定和完善了《蕉岭县农村村民理事会设立指引》及《蕉岭县推进村民理事会建设的工作意见》,引导自然村或村民小组组建村民理事会,推动群众在农村社区治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据统计,去年以来,共召开了178场村民协商议事会,讨论议题371项,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内生动力。

“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九岭村的党总支书记徐文坚说,九岭村村民理事会成员由有公心的长者、老党员、热心村级事务的村民及各小组党员等组成。成员构成既发挥了党组织核心作用,也调动了基层党员干事创业热情。

“千头万绪,关键在于把村里的党建工作做好。”徐文坚这样介绍“九岭经验”。自2012年担任村党总支书以来,徐文坚重视村中党员的带头作用,开展“党员亮身份晒承诺”活动。九岭村中每户党员门口都贴有醒目的党旗标识,便于联系群众。

近年来,蕉岭全面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以实施“头雁”工程为统领,推进“红色领航”工程和“三强四带”工程,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推行党员认种一棵树、认扫一条路、认管一条圳的“三个一”服务模式,着力建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微信图片_20181226130950.jpg

对话

山西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院教授马华:

蕉岭是广东农村综合改革的“尖刀连”

为深入分析蕉岭的农综改革路径,推动接下来的改革道路走得更稳更好,为其他地区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范本,近日,笔者采访了山西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院教授马华,他从2007年开始连续11年持续跟踪观察研究蕉岭县的各项改革实践。

南方日报:蕉岭从农综改革开始,就实现了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为各地提供了众多可参考借鉴的经验,您是怎么评价蕉岭在农综改革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马华: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蕉岭则是广东农村综合改革的“尖刀连”,勇于探索敢为人先,尤其是现任领导班子和社会群众自觉形成了改革意识和发展共识。

蕉岭县农村改革发展的第一个突出阶段是率先进行村务监督模式的大胆探索,其中有关村务监督体制机制创新性成果,部分经验于2009年上升到《村组法》,村务监督模式得以全国推广,为村级腐败治理贡献了岭南样本。第二个突出阶段是2012年,蕉岭县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率先完成了农村土地的确权颁证工作,建成广东省第一家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创造了地权改革的“蕉岭速度”。

南方日报:您认为蕉岭取得成绩的背后都有哪些原因?

马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主要原因:

第一,蕉岭有一批热爱三农、长期坚持在改革一线的干部队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通常是结构性、系统性问题,改革的启动者和设计者如果不能长期坚持,容易造成改革夭折或效果不明显。正是蕉岭各级领导干部的坚持和担当,换来了当地农民朋友的认可,凝聚了民心和共识,为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蕉岭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是其善于学习,借力借智。该县从2007年与华中师范大学建立学术联系,邀请到徐勇教授作为指导,后来又扩大到同山西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院等国内诸多高校长期合作,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截至目前,围绕蕉岭改革探索先后参与的各类学者、志愿者达数百人,至少产生三篇博士论文,十篇以上硕士论文,其中还有一篇获得“全国百优”。

第三,归功于蕉岭县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蕉岭的各项改革不是各条块的简单拼凑,而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列入其在全省率先建立宗族组织的引导机制,成立村民理事会,完善议事规则,构建了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村民理事会、村委会、村民监督委员会三个主体协商共治的新型治理模式,实现了乡村传统组织的现代性转化,进而实现了有效治理的目标。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陈萍

【通讯员】祝银清 林剑湧 汪敬淼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版权所有:山西大学社会哲学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坞城路92号 邮政编码:030006 联系电话:0351-701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