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日期:2022-05-14 10:59:56 发布人:
原文载于《社会工作》2022年第1期,1—8页
作者:王思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研究员。
摘要:追求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目标,当前党和政府对共同富裕的重视是要处理多方面问题,从而具有多重面向。共同富裕是综合性概念,既包括共同性,也具有差异性。共同富裕应该包括困弱群体,而困弱群体的富裕是相对性富裕,是与其他群体的共进性富裕,也是困弱群体作为主体参与性共同富裕。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协助困弱群体增加参与经济机会,协助政府实施好社会政策,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增进其社会联结,提升其经济社会生活能力,从而促进其走向参与性共同富裕。
关键词:困弱群体;共进性富裕;参与性共同富裕;社会工作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国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习近平,2021)。当前,实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正在成为政府部门规划下一步工作的重要思路。本文关注作为短板的困弱群体的致富问题,对促进困弱群体的共同富裕做一些分析,希望有助于对共同富裕问题的研究和实践的推进。
一、共同富裕的提出与多重面向
(一)共同富裕理念的提出
现阶段我国提出的共同富裕问题有特殊国情,也有深厚的中外思想文化背景。我国传统上是农耕社会,农耕文明强调勤奋劳动,追求家境殷实的生活。在大传统上,小康社会、大同社会是古代士人的社会理想;在小传统上,农民的辛勤劳作、精打细算,家族和亲朋之间的互相支持也是在一定范围内追求共同富裕的实践。在近现代史上,共同富裕的理念与社会主义思潮有关,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各种设想除了希望消除阶级对立和剥削之外,也有鲜明的共同富裕色彩。在很大程度上,社会主义的本意就包含了社会平等、消除贫困、互助团结和共同体的思想,追求人们在经济、政治、社会上的互依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阐明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理想,并从经济基础、政治法律、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及其关系的角度阐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1995),也为当前谋划和探索共同富裕提供了可遵循的框架。
中国共产党提出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理念,有着独特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始终不忘人民的共同富裕。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农民中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毛泽东就指出要解决农民的共同富裕问题。他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指出,在土改后,农民发生了分化。如果我们没有新的东西给农民,不能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力,增加收入,共同富裕起来,那些穷的就不相信我们,他们会觉得跟着共产党走没有意思……为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并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超过现在的富裕农民(毛泽东,1996)。在这里,毛泽东是从人民生活、执政基础的角度着眼的,应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的两个基本点。至今,这一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提出的要切实推动共同富裕,与邓小平主导的改革开放思路和实践直接相关。其在拨乱反正、务实地推进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时,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克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带来的生产力低下、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时,提出“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邓小平,1993)的改革策略和战略思想,从而为激发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推进国家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邓小平根据改革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提出了“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少”的忠告,其中就包括正在出现的贫富分化问题。“先富带后富”就是有差异的共同富裕思想,这一思想从中国共产党十三大起,一直写进党的重大决定之中,共同富裕也就成为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
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思想既有历史继承性,也反映了当前国情社情的迫切要求。面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和伴随而来的比较严重的收入分配、财富占有差距问题,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党中央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上议事日程,指出要抓紧制定促进共同富裕的行动纲要,提出科学可行、符合国情的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办法(习近平,2021)。可以认为,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思想和政策是以往党的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提升版。
(二)共同富裕的多重面向
新时代提出的共同富裕有多种面向,即要回应多方面的问题。共同富裕的政策和实践要面对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解决低收入群体的继续发展问题
对共同富裕问题的强调是我国在总体上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之后,在研讨低收入群体的继续发展问题时被再次强调的。总体上解决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是人类反贫困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我国对世界的贡献。但是,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之后低收入群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被提出。在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策界,开始集中讨论的是阻止脱贫群体返贫和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中央从总体发展、继续发展的角度审视问题,提出要实现共同富裕,是积极和战略性的。但是也必须清楚,要实现共同富裕,最重要、最关键的还是规模巨大的城乡(特别是农村)低收入群体的经济收入低和社会生活质量差的问题。
2.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缓解收入分配不公带来的矛盾和结构张力
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和社会的活力,促进了经济增长,但也带来贫富分化问题。2009年以后,我国的收入基尼系数居高不下,财产基尼系数更加严重(王晓霞,2021)。这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分配不公,也隐含着社会风险。但是在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持续的高增长“遮掩了”分配不公带来的风险,因为中低收入群体还有在持续的高增长中获得更好收入的期望。近几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放缓,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预期下行,从而凸显了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带来的社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和谐气氛和社会正常秩序。共同富裕必须面对这一重要问题。
3.促进中低收群体发展,建构“橄榄型”社会结构
与第二点相联系的是建立“橄榄型”社会结构的期望所遇到的问题。“橄榄型”社会结构是中等收入群体(中产阶级)为主的社会结构,从经验上来说,与它对应的是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发展。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但是,当前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还不够大,而且不够稳定。要稳定已有的中等收入群体和将一些中低收入群体提升为中等收入群体,必须有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共同富裕战略期望能对此发挥促进作用。造就较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建构“橄榄型”社会结构,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以人民为中心、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举措。我国的低收入群体基本上是处于基层的城乡劳动者和一些曾经为国家建设做出过贡献的老年群体以及其他困弱群体。使这些群体能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成果,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征。故而,实现共同富裕就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
要实现共同富裕,特别是促进低收入群体、困弱群体生活富裕,需要经济的持续、高质量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勤劳付出,也需要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需要各群体积极而广泛的参与。
(三)对共同富裕的总体性理解
对于共同富裕,尚未有一个学术定义。作为非完全的学术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的阐释是权威的。《意见》指出,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中共中央、国务院,2021)。按照这一解说,共同富裕不只是一种固定的目标状态,还是一个达致理想目标的过程。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也是每个人、每个群体的责任;公共服务的普及普惠是现代政府的责任,是实现共同富裕所必需的;生活富裕富足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又不局限于经济的生活状态;精神自信自强、社会和谐和睦则超越了狭义的经济,是社会关系和精神状态的内容;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合理的财富、机会分配机制;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更高远的目标。
可以看出,上述的共同富裕是以人们的现实生活为中心进行描述的。结合我国的传统生活文化和现实发展,似乎也可以这样理解: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是以财富为基础的、群体性生活方式的概念,它包括经济上的宽裕、家境殷实、生活方式文明、社会关系和谐、生活观念的进取和理性,等等。共同富裕是社会成员(家庭、地区群体、阶层群体)通过积极努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互助共进而形成的经济社会生活宽裕、和谐、幸福的状态。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性概念。
共同富裕在概念内涵上具有丰富性、总体性,在具体实现上具有差异性和过程性,它是一个需要低收入者和困弱者及相关人员的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获得成果和进行获得性体验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共同富裕是一种参与性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还是一个连续系统,是一个以家庭和个人为基本单位,经济宽裕、社会关系和谐、精神状态良好,具有结构复杂性和程度差异性的广阔空间。我国政策意义上的共同富裕是一个普遍性概念,它包含了社会的各类群体,其中也包括困弱群体。困弱群体的富裕是该群体的生活在纵向比较上得到明显改善的状态,可以称为相对性富裕。
二、参与性共同富裕的内涵与特征
(一)参与性共同富裕的概念与含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共同富裕,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困弱群体的共同富裕问题,本文尝试提出参与性共同富裕的概念。困弱群体是经济上比较困难、身体孱弱、精神脆弱人群的总称。从目标群体或总体上来说,共同富裕问题主要是针对低收入群体、困弱群体而言的,因为在先富带后富的话语下,在走向共同富裕的实践中,经济上的成功人士、中上等收入群体已经基本上属于富裕群体,他们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处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责任似乎只是“带后富”和帮助弱者。低收入群体、困弱群体则不然,他们迫切需要在经济上实现富足、免除贫困的威胁,在社会生活中摆脱边缘地位。然而由于自身能力、外部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他们难以靠自己的力量彻底走出贫困,进入社会主流。于是,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需要外部帮助、政策优惠来实现共同富裕的想法就不可避免。也有的甚至认为,共同富裕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口号,是遥远的事情,因此在走向共同富裕的愿景时,他们中的一些人持无为、被动、等待的态度。从共同富裕的任务主要是解决中低收入群体、困弱群体问题的现实出发,这种消极的等待共同富裕的状态应该改变。因此,需要从参与的角度审视共同富裕问题。
参与是人们有意识地进入某一领域,并发挥积极作用的行动。参与一般指行动者有主体意识的活动,也是基于对所进入事务的一定了解,愿意在其发展中发挥某种影响的活动。参与同相关人员的共同活动有关,它与参与者有某种利益相关关系或责任权力关系,因而参与也是参与者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采取一定行动、并与相关者一起处理相关事务的过程。
参与具有多种类型,也有程度之别。在社会政策、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领域,人们常常比较关注政策对象、服务对象的参与,希望他们作为主体发挥作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以使社会政策、社会服务能取得更加深入和持久的效果。正是基于这种理解,参与性共同富裕概念所指的应该是有关各方主体性地参与共同富裕的相关活动,在其中发挥能动作用,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和结果。联系到政府对共同富裕已有阐述,参与性共同富裕也是以行动者的自我努力为基础,与相关成员一起,互促互助,共享合作和发展成果,达致物质和社会生活的优裕状态和过程。
在参与性共同富裕中,行动者既包括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的对象,也包括与实现共同富裕相关的其他主体,因为共同富裕不是一个僵化的结果状态,它还包括实现共同富裕的复杂过程。共同富裕也不是主次分明的“带动”过程,它必须是“后富者”的能动行动。“后富者”(低收入者、困弱者)能变为富裕者必须以自己的努力为基础,这种努力既可能是狭义上的辛勤劳动,也可能是广义的“有为”、主动作为。毫无疑问,在先富-低收入(未富)格局已经基本形成的情况下,低收入(未富)者要上升为富裕者,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他人的帮助,这里的“他人”既包括“先富者”或有较强致富能力者,也包括以支持困弱群体为己任的政府,以及公益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按照我国反贫困、困弱群体走向富裕的实践,共同富裕中的互相帮助不只是个人性的或私人化的,困弱群体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的政策和代表政府的行动者(行政系统和企业等),以及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支持。因此,共同富裕就是围绕改变困弱者的不利生活状态,促进其走向较宽裕和富裕生活的实践场域。
(二)参与性共同富裕的特征
对于那些刚从绝对贫困中挣脱出来的低收入家庭和一些困弱家庭来说,实现富裕并非易事。这是因为,这些家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并没有发生多大改变,有些还可能因为老龄化的加剧竞争力进一步弱化。因此,要在未来的几年到十几年内,使大量低收入群体、困弱群体实现综合性的富裕,除了自身努力之外,还需要外来的帮助,包括来自政府的优惠政策,来自社会服务机构和慈善组织及企业的帮助,当然还包括村庄和社区成员之间的帮助。在这一过程中,走参与式共同富裕之路是必然的。参与式共同富裕作为过程和状态有如下一些特点。
1.参与性
共同富裕的参与性是指与促进低收入群体、困弱群体改变生活状况的相关各方要积极参与这一过程。参与性又可以表现为主体性和能动性。主体性是说各方都要以主体的角色参与其中,低收入群体和困弱者是实现富裕的主体,而不是等待和只认为是救助对象;其他参与方也应该理解和认识到自己在促进困弱群体走向富裕中的责任和作用。能动性与主体性相关,是指参与各方要积极主动,围绕走出困境走向富裕进行积极、真诚和富有效果的合作。不管是低收入者的就业劳动,还是困弱者面对自己的生活,都应该有主体意识和能动精神,才能有机会走出困境,达致更好的生活。这里也有精神状态因素,没有克服困难的韧性和积极的态度,达致综合性的富裕是难以做到的。
2.互助性
互助性是指在低收入和困弱群体走向富裕的进程中,需要外来的帮助,而这些帮助具有相互的特点。互助的主要方面是较富裕和能力较强者对低收入和困弱群体的帮助,包括低收入群体的就业机会获得和适应市场能力方面的帮助,也包括持家经验的介绍、在困弱群体遇到特别困难时帮一把,等等。当然,低收入和困弱群体也可能对富裕者和能力较强者给予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方面的帮助。在城乡社区中,这种互助有时会延续较长时间。对于来自政府的政策支持,低收入者和困弱者也应采取合作、配合的积极态度,以有效落实政策和更好地实施政策。因此,参与性共同富裕以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基础,它具有关系性特点。
3.差异性
共同富裕是有差异的,这其中不但有先富和后富的差别,而且有富裕程度的差别,还有富裕层面的差别。在“后富”问题上,低收入群体、中低收入群体难以同时实现富裕,这些群体中的部分也是如此。所谓富裕程度上的差异,主要指经济和财富上的差别,是利用自己的能力经营好自己的经济社会生活的差别。在层面上,使低收入者、困弱者陷入贫弱状态的可能是家庭成员获得经济报酬能力弱、身体脆弱、家庭成员疾病拖累,或者还有生活环境方面的障碍,等等。于是,对于不同低收入者、困弱者来说,走出低收入、相对贫困的着力点和进程也有不同。这样,参与性共同富裕还有根据这种差异性而选择致富路径的问题,要使这些人走向富裕,就需要尽量激发他们的发展能力,精准帮扶,这就是参与的差异性。与这种差异性相关的是互助和帮扶上的连接性,低收入和困弱群体要走进富裕,需要外部资源的强连接性,即获得精准的、有效的、比较有力的支持。
4.发展性和共享性
实现共同富裕是从不富裕向富裕状态的发展过程,这里所说的发展不但指过程上的积累和演进,而且指关于发展的、从部分到整体、从局部现象到本质的积累和转化。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低收入者和困弱者达致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有可能这一进程比举国努力进行脱贫攻坚所需要的时间还要长。这里要有国家的总体发展格局,不同群体共享发展机会,还需要欲致富者的强烈致富愿望、辛勤劳动和经济-社会韧性(王思斌,2020),需要来自外部的支持,这是低收入者和困弱者的参与性共同富裕的重要特征。国家总体的持续稳定发展与欲致富者的能力发展,是参与性共同富裕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低收入者和困弱者要利用好国家的发展机会和相关政策,提高和增进自己的经济能力、心理状态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更踏实地走向殷实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低收入者和困弱者实现相对富裕的不可缺少的机制,而且这种共享机制还要加强。在辛勤劳动、互相帮助中实际上也有共享机制,不过这里指的不完全是经济上的共享。欲致富者享受自己勤劳致富的成果,享受自己参与互助和得到帮助过程,享受优惠政策带来的利益,都会进一步促进他们的致富行动。对低收入者和困弱者实施帮助的各种社会力量、各方人士以及政府部门,也会在低收入者和困弱者走向富裕的进程中享受到自己努力所获成果的喜悦,感受到自己努力的价值,可以在协力走向富裕的实践中得到有益启发而提升自己。
三、社会工作对参与性共同富裕的促进
(一)社会工作促进困弱群体走向富裕的介入点
本文提出参与性共同富裕的概念,主要是针对低收入群体、困弱群体,因为这些群体也有追求富裕的权利,全社会的、14亿人的共同富裕进程不能排除这些群体。社会工作作为帮助(协助)困弱群体解决其基本生活困难、促进社会进步的专业聚焦其共同富裕,有自己的特殊介入点。
就人群特征而言,社会工作在促进共同富裕中主要针对刚走出绝对贫困的低收入群体、特殊困难群体、身体和精神上的脆弱群体,以及部分中低收入群体。这些群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在人生(家庭)发展过程中处于能力较弱阶段,但是这些劣势和脆弱状态并非自己甘愿,而是人生阶段赋予或外部条件施加的结果。因此,从基本的社会权利的角度看,他们也应有相对富裕权。
从介入的基本事项角度看,社会工作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主要是解决这些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这些是与其物质和社会生活直接相关的方面,包括:协助其增加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和能力,如参与公共设施建设、社会项目、社区公益岗位的机会和能力,增加稳定收入;协助政府做好基本社会保障,提供基本社会服务,在公共服务中对该群体给予特别的关照。应该指出的是,这些保障和服务不应该是最低标准的,而是能够维持其正常生活的,这也可以看作是通过第二次分配,促进这一群体的相对富裕;协助这一群体建构良好的、资源丰富的社会支持网络,促进其参加有积极意义的社会活动和社区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连接,增加社会资本是社会性富裕的重要方面;另外就是要协助其建构积极理性的生活观,参与对家庭、社区和社会有意义的活动,增强自己生活的意义感,理性地对待困难,正面地感知获得和进步,这是在增进精神富裕。上述几个方面互相联系,社会工作参与推进困弱群体走向富裕的行动也是综合的。
(二)社会工作促进参与性共同富裕的行动
当社会上用国民收入平均值的某一百分比去定义贫困时,就不可能消灭贫困,同理也就不可能实现全民的同等富裕。正是从相对发展、正常生活和多元衡量的意义上来看,要推进困弱群体的共同富裕,即他们的相对性富裕。在很大程度上,共同富裕同经济直接相关,社会工作并非是直接促进经济发展的活动,但是仍能在多方面采取行动,促进困弱群体走向富裕。
1.支持困弱群体参与致富项目
既然共同富裕与经济状态直接相关,社会工作就要尽量推进能使困弱群体参与并获得合法收入的项目,通过劳动获得收入。经济领域最具有社会性的是社会项目,即以促进或惠及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加为重要目的的项目。一般地,公共设施建设和社会项目建设,可以吸收低收入群体参与劳动,使低收入者获得收入(米奇里,2009)。一些大中型企业也可以吸纳低收入者从事后者可以承担的工作,获得不错的收入。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这些比较有效的做法应该继续和扩大。社会工作者(机构)可以在其中做联系、推荐、培训等工作,提高其参与机会、增强其“可行能力”(森,2002),以促进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获得,增强其获得感。
2.协助实施好社会政策
对低收入群体和困弱群体实施社会政策,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他们的收入,增强他们的社会保护和社会支持,也是促进他们走向富裕的重要举措。一般地,社会政策是以解决贫弱群体的基本生活为目的的,达不到富裕的水平。但是,如果真正实施好社会政策,就可能既能向他们提供经济上的支持,也能传递社会性的关怀,就能更好地共享发展和进步的成果。如果在实施公共政策时有意识地关注困弱群体的多种需要,就可以更有效地改善他们的经济社会生活。事实上,如果政府真正能做好七个“有所”,困弱群体的共享感、富裕感就会明显上升。在协助政府做好政策实施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还要注意发现问题,并积极进行政策倡导,保障困弱群体的发展权和富裕权。
3.做好专业社会服务
政府已经把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和基本社会服务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这也是使困弱群体有更多获得感、尊严感的措施。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这些保障和服务只能越做越好、提高水平,这就为社会工作发挥其专业作用创造了条件。社会工作者协助政府做好基本社会保障和基本社会服务,对困弱群体给予综合的、人性化的专业服务,就能在更大程度上改善他们的社会生活,维护他们的尊严感。社会工作者通过提供有增能因素的服务,促进困弱群体在得到帮助之后,也能自助助人(顾东辉,2020),尽其所能地做对他人、对社区和社会有益的事,亦能够增强困弱群体的能力感和价值感。
富裕是一种社会事实,也是一种社会评价,个人体验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工作者通过提供专业的、综合性的服务,能够发挥困弱群体的主体性和能力,促进困弱群体践行有实际内容、有获得感、能力感和尊严感的相对性富裕。
(三)社会工作在发展中促进困弱群体共同富裕
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也是政府的施政目标,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困弱群体不能缺席,社会工作也不能缺位。社会工作者要树立整体性的富裕观念,积极参与促进困弱群体走向共同富裕的事业,发挥自身优势,连接各方资源,联动多方力量,尽量帮助困弱群体基本能跟上社会发展和走向共同富裕的进程。
社会工作者要积极参与基本民生建设和社会建设,参与包括困弱群体在内的共同富裕实践,就要增强自己的能力。社会工作者要增强协助政府实施共富型社会政策的能力,加强与相关各方的合作,有效链接各种资源,共同推进困弱群体经济社会生活的改善。社会工作者要走进基层民众的生活,提供适宜的社会服务,并使参与发展的理念更深地进入困弱群体的思想和生活,变为他们的生活实践。社会工作者还要增加自己改善困弱群体民生的相关知识,使自己的服务更加贴近困弱群体的生活实际,更好地发挥促进作用。
需要认真指出的是,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的普遍建立和发展,为促进共同富裕事业提供了有力条件,也为社会工作服务困弱群体、帮助其改善生活状况提供了制度基础(王思斌,2021)。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做好和创新民政部门的相关民生工作,联系其他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的基层服务力量以及社区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组织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共同开展综合性服务,就能够更好地促进困弱群体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发展。
四、结语
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新发展阶段党和政府的庄严宣称。困弱群体的富裕是共同富裕的短板,要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困弱群体走向富裕是必须予以特别关注的。这既可以看作是新中国成立初关于共同富裕理念的现代解释,更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卓越成就同时又存在收入和财富分配持续高度分化状况的应对之策。本文提出参与性共同富裕的概念,旨在阐明共同富裕不只是经济上相对富足的状态,还有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主体参与、生活意义等方面的含义。同时,实现富裕的过程也是衡量共同富裕的一个方面,它是经过自己的积极努力和互相帮助而实现的。这一过程的丰富性和能动性、相互支持和社会资本的增加,是共同富裕之特殊意义的内容,也是通过个人努力和互助实现人生价值和富裕人生的重要表征。对困弱群体来说,可能他们在物质财富上达不到富裕群体的水平,但是经过自身的积极努力和积极社会政策的实施以及互相帮助,他们的物质生活可以不断改善,整个生活是充实、积极、持续改善和有意义的,这就是他们的参与性共同富裕。政府应该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以着力补短板,要有效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发展社会工作并发挥其专业优势,帮助和促进困弱群体走向共同富裕,以在全社会共同富裕方面取得更加实质性的进展。